形态描述
标本采集地 1♀,广西宝安县,1956.05.20;1♀,海南莺歌海,1955.05.07;1♀,海南新盈,1955.05.21;1♀,广东鸟石,1959.04.08;1抱卵♀,香港,采集日期不详;22♂、6♀、2幼,南海,水深11—71m,底质泥质砂、砂质泥或软泥砂,1959.04.18—1960.02.11;6♂、1♀,南海,水深13—56m,底质细粉砂、粗粉砂或砂质软泥,1962.01.20—1962.10.18。
形态描述 个体较大,全身具密毛(螯足指、掌节及末两对步足的末两节除外),幼体的毛显著,成体几乎无毛,较大雄性个体的背面突起较高,具光滑疣,而在雌性,其突起较低,年幼标本的突起上还有颗粒。头胸甲背面凹凸不平,分区显著,约具17枚疣状突起,雄性心区具一“Y”形颗粒脊,分叉部分短于基部,雌性心区具一“V”形颗粒脊,其背内具2—6枚小齿,前侧缘具齿。额窄小,具2枚三角形齿,齿端呈圆形,外眼窝齿锐长,超出额齿末端,下眼窝齿大而弯,其长度超出额齿的末端,齿的外侧具5—6枚小齿。
螯足对称或不对称(其掌膨大),座节、长节、腕节及掌节的基部表面具颗粒,两指内缘均有小齿。
步足以第2对为最长,约为头胸甲长度的2.8倍,第1对次之,末两对短小,位于近背面,腕节瘦长,末两节呈钳状。
两性腹部均分为7节:雄性第2至第4节各有3枚突起,居中者大而圆,两侧的突起呈圆锥形或钝三角形;雌性腹部第3至第5节各具一横列齿状隆脊。雄性第1腹肢粗短而直,其末端具1枚窄钝圆形突起;第2腹肢短小。
标本测量(mm) 头胸甲长 头胸甲宽
♂ 39.0 40.0
♂ 24.0 24.5
♀(抱卵) 36.0 37.5
♀ 24.0 24.5
形态描述 个体较大,全身具密毛(螯足指、掌节及末两对步足的末两节除外),幼体的毛显著,成体几乎无毛,较大雄性个体的背面突起较高,具光滑疣,而在雌性,其突起较低,年幼标本的突起上还有颗粒。头胸甲背面凹凸不平,分区显著,约具17枚疣状突起,雄性心区具一“Y”形颗粒脊,分叉部分短于基部,雌性心区具一“V”形颗粒脊,其背内具2—6枚小齿,前侧缘具齿。额窄小,具2枚三角形齿,齿端呈圆形,外眼窝齿锐长,超出额齿末端,下眼窝齿大而弯,其长度超出额齿的末端,齿的外侧具5—6枚小齿。
螯足对称或不对称(其掌膨大),座节、长节、腕节及掌节的基部表面具颗粒,两指内缘均有小齿。
步足以第2对为最长,约为头胸甲长度的2.8倍,第1对次之,末两对短小,位于近背面,腕节瘦长,末两节呈钳状。
两性腹部均分为7节:雄性第2至第4节各有3枚突起,居中者大而圆,两侧的突起呈圆锥形或钝三角形;雌性腹部第3至第5节各具一横列齿状隆脊。雄性第1腹肢粗短而直,其末端具1枚窄钝圆形突起;第2腹肢短小。
标本测量(mm) 头胸甲长 头胸甲宽
♂ 39.0 40.0
♂ 24.0 24.5
♀(抱卵) 36.0 37.5
♀ 24.0 24.5
生境信息
栖息于12—50m的浅水海域,大部分于30m之内,底质为泥、软泥、砂质泥、泥质砂、碎壳,珊瑚及海绵,这种蟹通常用末对步足勾住海绵或一片贝壳背在头胸甲上。
国外分布
本种是关公蟹亚科中分布最广的一种,西从东、南非洲、苏伊士运河,红海,东至菲律宾,东海、南海,南至印度尼西亚和澳大利亚都有分布。
分类讨论
附注 本种曾用名较多,Fabricius(1793)用Cancer quadridens及1798年用 Dorippe quadridens名称,1884年Miers年首次将Fabricius的Dorippe quadridens用作林奈的Cancer dorsipes Linnaeus,1785的名称,其实,它并非关公蟹而是属于蛙蟹科的 Notopus dorsipes(Linnaeus,1758),不过,采用Dorippe dorsipes(Linnaeus,1758)这一名称的作者较多,直到1965年还有人引用,而1793年Fabricius的Cancer quadridens与Herbst(1785)的Cancer frascone常混淆不清,经Holthuis and Manning在1990年的详细研究,才将这两种形态特征给予区别,不过,文献中记载Dorippe frascone的种,大多属于Dorippe quadridens或Dorippe sinica。Dorippe frascone只知道产于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,而Dorippe quadridens则广泛分布于印度-西太平洋热带区。